魅力满分的可爱“大曹”
——记第二届“三育人”先进个人、远程教育学院自考远程科科长曹荣军
文/徐妍
人物名片:曹荣军,男,山东沂水人,1980年生,2006年参加工作,现担任远程教育学院自考远程科长。曾被评为校级优秀党员、先进学生工作者、校级工会先进工作者、第二届“三育人”先进个人,曾获得浙江电大系统首届教坛新秀奖、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奖教金等荣誉,在中央、省市电大组织的各类征文、科研成果比赛中获得奖项。
人物感言:良好关系的建立是教书育人和工作开展的基础。
“大曹”,一个来自同事间的亲切温暖的称谓,它的主人是远程教育学院自考远程科科长曹荣军。专门从事中高职自考衔接管理工作的“大曹”,是个不折不扣的北方汉子,工作中的无私、自信、果敢与韧劲,无一不代表着他对这份职业由来已久的热忱,而多年从业所养成的温和与低调,则赋予了这个温暖称谓更多的背后意义,关乎责任、奉献、创新与信心。
“小牺牲”和“大收获”
“我仍然清楚记得科室刚成立时的状态:3个人,各项工作都没有头绪,什么都是从零做起。那一年很累,我们3个人都白了许多头发,但也真的靠一股干劲理顺了各项工作。”已从事中高职自考衔接管理工作多年的曹荣军,提起往事,仍然会迅速陷入回忆中。2006年8月,26岁的曹荣军进入电大教学科从事教学管理工作,5年后调到自考管理科,1年后科室与远程函授科合并成立自考远程科。“大曹”经历了中高职衔接项目的初创和发展阶段,也成了远程教育学院从事这一项目的“老资格”。
“初创时期我们出去开会,和省考试院、市考试中心、地方学校坐在一起讨论问题,每次谈到后来几乎都要吵起来。”曹荣军说,因为当时中高职项目刚刚起步,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矛头基本上都会指向我们学校存在的管理问题,加上中职院校实行“轮岗制”,经常有新上任的教务主任面临“重新培训”的困难,“很头痛,但是也没有办法,只有面对现实,解决问题。”
制订教师聘用办法、规范教材征订与管理流程、筹划建立网络平台……一整年里,“大曹”没有“周末”这个概念,他把所有精力都投注在了初创的中高职衔接项目中,那一年他的科研考核得了C,对于以往不是A就是B的成绩来说,这不能不说是对他的一次打击,可他却用轻描淡写的几句话一笔带过:“也许对我个人来说是个小小的牺牲,但我们收获丰硕,对于学校能够理顺这个项目的各项流程来说,这个牺牲不值一提。”
“请上来”与“请下去”
起初的自考管理科,对招生、教学管理、毕业工作采取“一条龙统包工程”,直到2012年科室合并后,新成立的自考远程科清晰地囊括了自学考试、函授教育、远程网络教育三块内容,4600多名学生的教学与教务管理成了科室的主要任务。中高职自考衔接项目自2009年启动,“3+1”的管理方式和“读中专学校拿大专文凭”的独特模式,都是吸引初中毕业生的有力优势,“大曹”相信它的成长“需要长年积累经验”。
经历了科室变迁的“大曹”,从来都没有疏忽过对自学考试工作的关注,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管理的业务范围变广了,头绪就更多,责任也更大了”。与我校合作的8个中职学校,他每学年都要逐个去一次,勘察项目进展情况、了解实际遇到的困难、汇总地方学校的统计数据,在向省考试院递交了一份基于实际调查数据的、内容详实的调研报告的同时,“大曹”也创立了属于自己的一套管理思路:一方面“请上来”,就是把地方中职院校参与项目的老师和学生请到我们学校,“到教室听一堂讲座、去食堂吃一顿午餐、跟老师参观一次校园”,让参与中高职衔接项目的学生真正领略到大学校园的魅力,增强对我校的归属感;另一方面“请下去”,就是挑选我校的优秀教师到地方中职院校开展交流,“开一堂教授讲座、指导一次课堂教学、了解一下实际情况”。
与此同时,他还鼓励和推荐合作学校的老师参与各级各类征文、研讨活动,提高教学水平,邀请校内外的专家教授,研究国家统考的公共基础课,制订符合学生学习水平的教学计划。这种管理模式,使得地方合作学校对我校更有信心,而我校负责对口指导的责任老师也能直接掌握数据,无疑取得了“双赢”效果。
“相信我”到“我相信”
“3+1”的中高职衔接管理模式,是通过中考吸纳部分学生参与到这一项目中来,继而管理学生前3年在校内完成学业并修读项目学分,最后1年进行社会工作实践并完成毕业流程,达到“读中专学校拿大专文凭”的目标。从依据省考试院的教学大纲来安排对应的教学计划,到管理学生的缴费、选课、考试命题、考务组织,事无巨细,都凝聚着“大曹”和同事们的汗水。
“地方中职学校负责安排授课教师,我们学校会对应安排一位责任老师,日常课程组织由授课教师安排,指导任务则落实在责任老师身上。”曹荣军说,以往的自学考试只看结果,不管过程,但为了体现我校的良好学风和教风,自己坚持要进行教学的过程性考核,授课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上课表现、平时作业的两部分成绩形成最终分数,督促学生学习。2013年,首批中高职衔接项目的毕业生参加了远程学院专门组织的毕业典礼,“四年了,这是对我校、对地方中职院校、对市教育考试中心、对省考试院的一个交代,更是给我们自己的成长留下一个脚印。”
这一年,中高职衔接项目注册在籍的学生毕业率达到81.1%,在省内名列前茅,而囊括项目开展运作成果、过程化管理经验、全方位汇总数据的调研报告,以及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的新媒体交流平台和网络管理平台,更是自考远程科交出的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当初领导把我调到这个岗位,是相信我能够做好沟通与交流工作,而今我只有更加勤勉踏实,让更多的合作学校相信我们的管理能力,放心把学生交给我们。”说到这里,“大曹”微笑的目光中又多了一份坚定。
采访手记:在采访“大曹”的时候,同事杨浩和唐佳钰时不时会参与进来,或是提醒他不要忘掉提供哪个数据,或者叮嘱我要努力把“大曹”写得吸引人,一片笑声中我俨然领略到了“大曹”口中的“愉快的办公氛围”。我让他谈谈自己的付出,他说加班是不足为奇的事情,我问他是否牺牲了自己,他说即使牺牲也是充实和踏实的。他一边同我聊天,一边不断拿出各类汇编资料,并打开网络平台逐条指给我看,里面有教学计划、课程资源、学生作业、模拟试卷,有公用的用户名和账号可以供任课老师和学生登陆学习。在向我展示这些成果的时候,他笑得像个孩子,彼时我才体会到“充实”二字是为哪般,也更加难忘可爱的“大曹”的满分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