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豪,我是一名辅导员”
——记浙江省优秀辅导员、机电工程分院学工办主任周桂林
文/施敏锋、吴娟
人物名片:周桂林,男,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师、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指导师,现任机电工程分院学工办主任。2007年担任辅导员工作至今,曾先后获得浙江省优秀辅导员,浙江省优秀共青团干部,浙江省、湖州市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多次获校级先进学生工作者、招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11年,曾作为团中央选派高校团干部挂职县区团委书记项目成员之一挂职南浔团区委副书记。
人物感言:但问耕耘,莫问收获。
“我们是谁?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可以为学生做什么?我们又收获了什么?……”和周桂林约采访时间的时候,他正与2014级新生班主任一起探讨迎新工作。“老施,不好意思!事情太多,让你久等了。不过你也做过辅导员,肯定能够理解兄弟的。”
泰戈尔说过:“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七年前,怀着对辅导员的敬佩,携着对学生工作的向往,带着对绿叶精神的追求,周桂林放弃了读研深造的机会,选择了回到家乡做一名辅导员。“上头一根针,下面千条线。”辅导员工作内容广泛而复杂,周桂林“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一直把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一直努力想用生命拥抱事业,用青春铸造辉煌,用真诚和爱心成就了花的绚丽与果的辉煌。七年过去了,除了年轮与岁月,周桂林收获了作为“叶”的价值和幸福,也从一名普通的辅导员成长为一名基层学生工作管理者。
“德”立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师德如同“旗帜”和“路标”,学生如影随形般地紧紧跟随,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在七年的辅导员工作生涯中,周桂林始终有一个信念:我们对学生全心全意的关爱和付出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为人处世,我们应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诉他们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最终学生也会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爱传递,这就是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为人”的教育。所以在言传的同时,周桂林坚持用自身的榜样作用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参加工作之初,周桂林就担任公寓辅导员,入住男生宿舍,在寝室卫生检查走访中,发现周边几个男生宿舍似乎常年不打扫,周桂林就以身作则,把辅导员宿舍和学生宿舍一起列入检查范围,引导学生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一段时间下来,置身这几个学生寝室,不仅卫生干净整洁,而且布置朴素,整齐有序的书籍,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匠心独运的舍徽和积极向上的舍训,到处洋溢着一股青春朝气。健康积极向上的宿舍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一个辅导员也许不是指路的明灯,不是导航的灯塔,但他至少要做一个发光发热的灯泡,为他的学生照亮眼前的路。”一直以来,周桂林都用这种“灯泡精神”感染和影响身边的每一个学生。他告诉笔者,自己已经不记得多少次送生病学生去医院;已经不记得多少次半夜赶回学校处理学生问题;已经不记得多少次赛场上和学生一同呐喊加油;已经不记得多少次语重心长教育犯错误的学生;已经不记得多少次因学生进步而欣喜;已经不记得多少次半夜醒来,梦境中是学生……
作为一个基层辅导员,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是辅导员的以德立教的根本,是辅导员习以为常的职业道德。七年来,周桂林要求自己要做到“急学生应急还没有急,想学生应想还没想到”,尽可能走在学生思想的前面,走进学生心灵的深处,做学生的贴心人。天冷了,在班级的QQ群上及时提醒同学们添衣保暖,外出应聘面试前,帮助学生甄别信息真伪,叮嘱学生提防就业陷阱……周桂林一直努力践行并追求着用爱的行为帮助、感染和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爱”化人
托尔斯泰曾说:“一名教师仅仅热爱自己的事业,他只是一名成功的教师;如果他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那他就是一名完美的教师。”“对于夜不归寝的学生我们有一颗焦心;对于返乡途中的学生我们有一颗担心;对于爱情受挫的学生我们有一颗诚心;对于生病请假的学生要我们有一颗暖心;对于心理障碍的学生要有一颗我们牵心;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有一颗忧心;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我们有一颗决心;对于胸怀理想的每一个学生我们有一颗信心。”这是周桂林在学校“三育人”工作推进会上的发言。
“爱是教育的润滑剂”,师爱是理智与感情的统一,既体现在尊重学生上,更贯穿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既表现在个别接触中,更融化在集体教育中;既要爱优秀学生,更要爱有困难的学生。教育需真爱,方获学子心,辅导员心中对学生的爱决定了辅导员的行为选择。曾有一名学生因被确诊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而变得郁郁寡欢,而且因病萌生的自卑感、自责感迅速蔓延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周桂林得知情况后,多次约她一起吃饭和娱乐,在不经意间的生活交往中对她施以温暖与慰藉,给予理解与鼓励,逐渐帮她走出了疾病认识的误区,摆脱了心理的阴影,后来这位女生学习成绩一直在年级名列前茅,毕业后还在义乌自主创业。
真挚的情感是获得学生信任的基础。为了缩短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真正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周桂林充分利用各种交流手段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刚工作的时候,环境不熟,靠跑——经常往学生宿舍跑(担任公寓辅导员期间,一次紧急限电提醒学生保护电脑,一个半小时跑遍2号楼200多个寝室);后来认识学生多了,靠嘴——挨个与学生谈(2007年,在担任助困辅导员期间,与分院近百名贫困生都进行过一个小时以上的谈心);现在网络工具更发达了,靠写——用文字与学生交流(在校学生处期间,曾利用学校诚书记信箱发表学生理想教育、创就业指导等各类主题贴100多篇)。目前周桂林的QQ账户里,有学生好友近二百人,六个学生群,实时的为学生答疑解惑,还可以与已经毕业的学生保持紧密的联系。2013年,分院团学工作推出“机电好学长”微信交流平台,周桂林多次借该平台参与活动,与分院大学生互动交流,传播正能量。
“才”循道
马卡连柯指出:“教育者的技巧,并不是一门什么需要天才的艺术,但它是一门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专业”。七年来,周桂林探索创新了许多工作方法、载体:首创校内外联动“模拟法庭”法制教育品牌活动、湖州电视台进行了全程拍摄;开创举办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节”活动,目前已延续了多年,成为学校首批校园文化品牌;推行学生党建双“三个一”工程;开展“就业彩虹工作坊”、“简历设计训练营”、“职来职往,心理助跑”主题心理茶会,在机电工程分院2014届毕业班中,周桂林成功推荐到企业顶岗实习或就业的就有近百人……
周桂林还尝试用“朋辈辅导员”的方法,利用自身年龄与学生相差不是很远的优势,在对学生精神引导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需求,尊重学生个体人格。渐渐地,从最初不情愿的“被老师找谈话”到学生主动走进办公室,谈入学迷茫到大学规划、寝室关系,谈理想、谈学习方法、到自己的爸爸妈妈,谈就业、谈社团工作,到自己暗恋的对象……2010级有位女生因失恋情绪悲观失落,但又不愿意与周桂林面聊,最后想到了传统的书信方式,他和这位女生先后写了16封信沟通,对女生的来信,周桂林认真地阅读,并真心地以回复。毕业的时候,女生把这些书信都要了回去,她说这里有她对老师记忆,更有她羞涩的青春。
采访中,周桂林向笔者举了个让人“嘀笑皆非”又充满感动的例子:一位男生因失恋在某饭馆酗酒,打电话给周桂林说:“老师我失恋了,我在某餐馆喝酒你来陪我”。风一阵赶往,学生未等周桂林静坐下来就冲着他喊来:“老师我喊你来,主要是我没钱买单了”。学生很可爱,周桂林有点傻眼,尴尬间却也依然感动,困境之中的学生能想到你,这里有莫名的信任。
正是这样的信任,周桂林在辅导员的岗位上且行且远。他从辅导员工作的理论实践创新中寻找自我的学术归属感,不但让辅导员的工作方式由经验走向科学,而且争取使自己的角色定位由事务型转变为专家型。先后在《长江大学学报》、《延安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学生工作论文多篇,辅导多名学生参与浙江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并获奖。
采访手记:周桂林时常会想起曾从事30多年学生管理工作的原我校党委副书记陈松源勉励学生做事成长的一句话:“我们应该在20岁的时候做一件在80岁想起来都会笑的事情。”周桂林说:“如果我能活到80岁的话,我在20多岁的时候做过辅导员,这一定是一件让我想起来会笑的很灿烂的事情。”七年——二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周桂林有辛苦和汗水,更多的是快乐与收获。希望他在辅导员这条道路上愈行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