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哥”转型记
——记机电工程分院教师刘兆亮
文/许少华
人物名片:刘兆亮,男,江苏徐州人,1986年生,2008年参加工作,担任机电工程分院实训指导教师。目前获批实用新型专利4项,主持横向课题3项,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省级技能竞赛多次获奖,多次受邀担任湖州市中职师生技能大赛的考评员,多次参与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与考评工作。
人物感言:我希望同学们多学点专业技能,不管以后做什么对你们都会有所帮助。
2010年11月指导学生参加浙江省工业设计大赛获得三等奖,同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大赛获得三等奖;2012、2013年连续两年指导学生参加浙江省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获得第二名,全国大赛三等奖……对于一位普通的一线教职工来讲,这实属不易,但他显然不满足,他的目标是向更高目标冲刺。他,就是机电工程分院教师——刘兆亮,同事喜欢叫他“兆亮”、“亮亮”,学生们更喜欢叫他“亮哥”或者“刘哥”。
从学生到“亮”哥的转变
2008年6月,刘兆亮自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生产工程自动化专业毕业,因在校期间多次在国家、省级赛事中表现突出,留校担任实训指导老师,实现了孩时的梦想。学生到老师的转变,让他很不自然,多了些拘谨。回忆当初,刘兆亮笑笑:“老师就要老师样,从头开始吧。”从外在到内涵,他在为身份的转变努力着。
2009年,刘兆亮受邀开始担任分院维修电工课程教师,这是一个很难适应的过程。在讲台下听了十几年的课,都是以学生的身份用比较被动的姿态去聆听,要做到身份的换位很不容易,为了找到与课程相关的上课教材,刘兆亮专门泡在图书馆或者书店,寻找、翻阅书籍,查阅大量实训指导书籍,同时结合学生时代上课体验,制作PPT,通常一节课准备下来,就要一天的时间。
“尽管准备了很多,还是因为很紧张闹了不少笑话。”初登杏坛的欣喜仿佛还在昨天,为了弥补不足,空余时间,刘兆亮开始扮演双重角色,既是一个学生,向授课老师学习讲课方法;同时也是一位教师,以未来教师的身份进行课堂观摩和体会,模仿教师举手投足,学习借鉴授课方法,博采众长。在从事实训指导教学的5年里,刘兆亮还先后去过杭州、苏州的企业学习,与一线工人师傅们交流,学习他们好的经验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同时扮演着几种角色,随时适应各种角色,几个月以来的教师“实习”期,让刘兆亮在艰难中享受着这种亦听亦学的生活。如今,每次上课前,刘兆亮都会以学生的眼光去看待这一节课是否容易听懂,同时也以老师的身份去审视这一节课重难点是否突出,讲课的方法是否适应学生。因此,他都做足了功课,多年来练就的严谨认真授课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授课方式赢得了同学们的普遍尊重,大家都喜欢称呼他为亮哥或者刘哥。
从使命转变到责任提升
使命是责任的前提条件,因为有了自己的使命,就必须担负起这份责任,老师的使命是教育下一代,因此他就必须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
刘兆亮说,肩头上沉甸甸的使命时刻告诉自己,提醒自己:教师责任大如天,重如山。应该用怎样的姿态,面对我们大学生,肩负起教师赋予的责任?
与其说他是实训教师,倒不如说他是“园丁”。湖州市公共实训中心几千平米的面积摆放着昂贵的教学设备。“我的职责就是负责中心三至四楼设备的保养与维护。”记着看到,在3楼一间实训教师,摆放着20台故障检修车床设备,为了能让同学们享受到高质量的教学氛围,刘兆亮总是在上课前仔细查看教室、调试设备,对于设备的电路、操作过程,都一丝不苟地进行预演,保证上课期间设备运行的流畅。
“他的工作性质有时像服务行业。”同学们用完了设备就要修,其他教师下班了,他又将教室拾掇打理。因此,家庭生活的“生物钟”也被打乱,特别是晚餐,看着丈夫扒着冷菜冷饭,妻子也会心疼地嗔怪几句,刘兆亮总会憨厚一笑。为了配合好丈夫工作,现在妻子在家里的用餐时间也往后推迟了近两个小时。
为了展示自己的实力,刘兆亮参加了很多关于教师的、职工的职业技能大赛,他认为技能大赛是推动自己再学习、学习新知识最为有效的方式。2010年他参加了浙江省总工会举办的浙江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与全省各地级市最优秀的技术工人“PK”,最终获得了个人第五名,并帮助市总工会获得全省总成绩第二名。
要想让学生信服,自己要有真材实料。因此,湖州仁皇阁跟刘兆亮扯上了关系,久立集团和刘兆亮也有关联,甚至连中国航天806研究所也跟刘兆亮搭上了边,那里的恒压供水系统或加热控制系统都是由刘兆亮直接参与调试的。实际上,这不是刘兆亮炫耀的“资本”,在他眼里,这更是一种教书育人所具备的“基本”。
采访手记:一个学生,如愿成为一名老师,这是身份的改变;经过几年的磨练,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拥有了扎实专业知识,这是素质的提升。刘老师的履历没有波澜壮阔一面,唯有细水长流。他说,只想好好地履行教师职责,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我想这是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最朴实、最庄严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