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科学发展 建设“四区一市” 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湖州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孙 文 友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四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湖州市第六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锐意进取,创业创新,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四区一市”,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一、奋力崛起的五年
市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创业创新的五年,是好中求快、科学发展的五年,是富民惠民、促进和谐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目标,全力实施“增强‘三力’、奋力崛起”发展战略,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市第六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加快科学发展、推动转型升级,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18亿元,年均增长11.4%,人均超过58000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19亿元和122亿元,增长1.4倍和1.5倍。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8.8:56.9:34.3调整为去年的7.6:54.3:38.1。工业转型加快推进,初步形成了以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和金属管道与不锈钢、特色纺织、竹木地板三大特色优势产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培大育强初见成效,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已达4家,新增上市企业9家、累计已达14家。服务业发展实现扩量提质,增加值达到578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3.8%,增幅连续三年名列全省第一。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特色优势产业占比上升,农业“两区”建设成绩喜人,湖州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现代林业示范市。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82亿元,其中工业性投资1711亿元。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5家,新认定国家级孵化器3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24.2%,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城市。大力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等系列引才工程,共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3140人、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84个。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焕发新活力。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总量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5%, 7家企业进入2011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投融资和金融改革取得突破,组建11家政府性投资公司,建立2家村镇银行和13家小额贷款公司,引进8家外地股份制商业银行。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扩权强县(区)改革深入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以及其它社会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水平明显提升,成功引进海信惠而浦、三一重工等一批“大好高”项目,五年累计利用外资43.2亿美元,引进50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474项;进出口总额达到303亿美元,年均增长23.5%。开发区(园区)承载能力和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湖州、长兴两个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南太湖产业集聚区全面启动建设。积极服务上海世博会,德清、安吉主动参与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取得新成效。各项对口帮扶援建工作扎实开展,四川汶川地震救灾帐篷生产、援建青川的钢管蔬菜大棚项目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打造特色城市、建设美丽乡村,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坚持“中心城带动、三县城联动、中心镇集聚、示范村引领”,加快城乡建设步伐。这五年是湖州城乡建设史上投入最多、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城乡统筹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全市城市化率达到59.5%,提高8.6个百分点。围绕“生态、文化、和谐、精致”的特色定位,坚持老城有机更新和新区开发建设联动、硬件设施改善和文化品位提升结合,改造了一批老居住区和城市道路,新建了一批城市公园,中心城区焕然一新,滨湖新区展现英姿,东部新区初具雏形,南浔新区加快建设,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各县城和中心镇建设进程加快,集聚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织里、新市两镇列入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成美丽乡村237个,“美丽乡村”建设已被省委、省政府在全省推广,新农村建设的“湖州模式”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省级新农村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八里店南片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初见成效。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六大提升”工程,申苏浙皖和申嘉湖高速、长湖申航道改造、老虎潭和合溪水库、滨湖大道等项目相继建成,宁杭客运专线及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外环线等重点工程加快实施,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条件日益改善。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狠抓环境治理、加强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在全省率先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扎实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区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创建。高度重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市县(区)垃圾处理厂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全覆盖。铅蓄电池行业、“六小”企业及规模养殖场污染等一批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水环境治理成效明显,全市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全省领先。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生态创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建成国家级生态县1个、生态乡镇34个,建成省级生态县(区)3个。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保障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新增财力的75%用于改善民生。实施改善民生“八大工程”,每年办好一批民生实事项目,群众普遍关心的就学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6+2”城乡住房保障体系、“文化走亲”活动、德清“校车工程”分别入选全省年度十大民生工程。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9367元和15381元,年均增长10.9%和13%。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门诊统筹,初步建立起人人享有养老和医疗保障的社会保障体系。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十五年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发展趋于均衡,中职教育改革成效显著;湖州师院、湖州职院加快发展,高等教育规模层次进一步提升。卫生事业全面进步,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妇女儿童、人口计生、全民健身、民政福利、慈善公益、社会救助和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得到加强,重点领域创新实践取得突破。“平安湖州”建设深入推进,信访维稳机制不断健全,稳妥处置突发事件,社会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公众安全感和满意率位居全省前列,“平安湖州”实现“四连冠”。重视加强党管武装和双拥工作,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成效明显,实现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繁荣发展文化、打造“文化湖州”,文化软实力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公民道德水平不断提升,涌现了全国道德模范刘霆、“罗爱儿爱心帮扶群体”等一批先进典型。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心城市成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三县县城获得全国文明县城称号。持续加大文化投入,市图书馆、大剧院、全民健身中心等一批文体设施相继建成开放,农村文化“八有”保障工程全面推进,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艺创作成效明显,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文艺作品。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组建了湖州日报报业集团和广电传媒集团。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发展民主政治、深化依法治市,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法治湖州”建设,不断提高各领域工作法治化水平。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充分发挥作用,人大工作呈现新局面。充分发挥各级政协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中的重要作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不断提高。高度重视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工作,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壮大,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工作取得新成绩。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升。开展“五五”普法宣传,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深化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加强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村务监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加强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基层民主扎实推进。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夯实执政基础、提升能力水平,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选人用人公信度不断提升。开展“创业创新好班子”创建活动,大规模进行干部教育培训,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持续加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率列全省第一,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持续开展作风建设活动,干部队伍作风明显好转。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初步构建了具有湖州特色的惩防体系,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
回顾过去不平凡的五年,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复杂局面的考验、取得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历届市委打下良好基础、老同志关心帮助和各套班子通力合作的结果,是驻湖部队和武警官兵,市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市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各方朋友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湖州改革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来的发展历程,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发展是硬道理。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决破除旧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只有加快科学发展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才能抢抓一切发展机遇,赢得主动,加快崛起。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主题主线,加快转型发展。五年来,我们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正确处理好保增长与促转型的关系,深入开展“转型升级加速年”活动,全力抓好“四大”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主题主线,更加注重改革创新、转型提升,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才能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形成优势、加快发展。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发挥优势,促进特色发展。五年来,我们充分发挥湖州区位、生态、文化和城乡发展比较均衡的优势,创建生态城市,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特色产业,共建和谐民生。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从湖州实际出发,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错位发展,打造特色,培育亮点,走具有湖州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才能更好地彰显独特魅力。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发展。五年来,我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惠民、富民、安民,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科学发展的过程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过程。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集中民智、凝聚民力、赢得民心,形成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
四是必须始终坚持总揽全局,推动合力发展。五年来,我们注重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依法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各负其责,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类群团组织的积极性,为加快科学发展多做贡献;积极鼓励各级干部奋发有为、努力干事,广大企业矢志创新、加快发展,社会各界众志成城、同甘共苦,全市上下心齐劲足、团结和谐,共同创造了不少新亮点、新业绩。实践证明,只有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湖州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产业层次还不够高,创新能力还比较弱,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任务还十分艰巨;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还不强,市本级发展相对还不快;财政保障能力与民生需求刚性增长和群众新期待还有不少差距,民生改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社会管理亟需进一步加强;少数党员干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工作作风、能力水平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个别地方个别干部消极腐败现象仍时有发生,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繁重、更为紧迫,等等。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向着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
今后五年,是湖州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出,长三角地区“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随着长三角区域规划和浙江省三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区域经济合作进入新阶段。湖州作为连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节点城市,伴随高铁时代的到来,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再加上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后发优势明显,只要我们积极有为,乘势而上,完全可以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加快自身发展。从我们自身来看,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市已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全面加速期,持续投入的累积效应逐步释放,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我们完全有条件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但也要清醒看到,区域竞争更趋激烈,我市经济运行中不确定因素还比较多,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我们肩负着加快发展与促进和谐的双重责任,承担着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科学研判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抢抓机遇不犹豫,创新思路不守旧,苦干实干不懈怠,自我加压,负重前行,不断增创新优势、努力开创新未来。
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深入实施“增强‘三力’、奋力崛起”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统筹城乡先行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幸福民生和谐区,加快建设“富饶、秀美、宜居、乐活”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
建设“富饶、秀美、宜居、乐活”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是符合湖州实际,具有湖州特色、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它与国务院批复的长三角区域规划和省委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总的目标和要求上是一致的。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力争在2020年前基本建成“富饶、秀美、宜居、乐活”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今后五年,我们要实现的阶段性目标是:
——建设繁荣富饶的实力湖州。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经济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年均提高一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和10%以上。
——建设创业创新的活力湖州。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支持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传承近代湖商精神,培育创业创新文化,激励全民创业、自主创业,进一步形成脚踏实地、勤劳致富的社会氛围;各类人才加快集聚,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局面逐步形成。
——建设秀美文明的魅力湖州。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生态优势充分发挥,清丽山水、生态湖州的形象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深入,科教文卫事业全面进步,全市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诚实守信、互助友爱的风尚得到弘扬,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进一步形成,“信用湖州”建设扎实推进。
——建设宜居乐活的幸福湖州。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事业均衡发展,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全体成员的幸福感进一步增强,重现“人生只合住湖州”的美好意境。
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湖州的殷切期望,反映了全市人民的共同追求,展示了湖州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要实现上述宏伟蓝图,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
一是解放思想、创先争优。牢固树立加快科学发展的理念,时刻保持创新破难的勇气、奋力赶超的锐气、勇创伟业的志气,瞄准先进发达地区,奋力拼搏,全力追赶,努力推动新发展,实现新跨越。
二是改革创新、转型提升。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旗帜鲜明地鼓励探索、大胆创新,全面推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实现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各方面创新转变。
三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关系、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的关系、深化改革与维护稳定的关系,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对内对外、人与自然等协调发展。
四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五是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带头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埋头苦干,以更加廉洁自律的形象、更加奋发进取的精神、更加卓有成效的工作,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新业绩。
三、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四区一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宏伟,任务艰巨。全市上下要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更加昂扬的斗志,团结拼搏、扎实苦干,加快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努力谱写湖州科学发展新篇章。
(一)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为突破口,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现代农业为基础,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努力打造长三角特色产业集聚区。
1.全力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认真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努力实现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产值分别超千亿、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超500亿;认真落实特色优势产业“倍增”计划,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金属管道与不锈钢、特色纺织、竹木地板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实体经济,鼓励企业家坚守实业、创业创新,支持优势规模企业兼并重组、资本运作、跨国经营,实现做大做强做优做久,培育扶持一批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大力支持和帮扶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加强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优”方向发展。深化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打造一批有主导产品、有创新能力、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园区,着力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积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促进产业层次不断提升。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与扩大居民消费相互促进,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围绕休闲旅游、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现代物流和商贸、金融保险、健康养生、科技以及信息服务等重点产业,着力形成一批业态新、品牌优的服务业龙头企业,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服务业集聚区。充分发挥生态文化优势,加强景区景点建设,加大资源整合和品牌推介力度,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市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打造长三角重要的休闲旅游中心和旅游目的地。加快构建河海联运、水陆一体的物流网络,改造提升特色专业市场,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商贸物流集团,着力建设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坚持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市、现代林业示范市为目标,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产业化、生态化水平。深入实施“4231”产业培育计划,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推动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市场中介组织,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品牌化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建立健全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和农民学院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转化能力和辐射能力。推广农业清洁环保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4.加快产业平台建设。以集聚集约、功能创新、特色开发、环境优化和竞争力提升为目标,加大平台建设力度,增强项目承载能力。高起点高标准高强度推进南太湖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向产业集聚区集聚。扎实开展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的整合、扩容、升级工作,全面增强园区服务和创新功能。加快临沪、临杭、临港产业园区和湖州“省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建设。充分利用低丘缓坡资源,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二)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驱动力的理念,深入推进科技强市、人才强市建设,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和“智慧湖州”,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培育和发展一批创新型企业。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央企等共建研发机构,建立健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力支持本土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培育自主品牌,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修定,占领行业技术制高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精心构筑人才高地。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着力用好本地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培育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引领支撑作用。深入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优秀创新团队培养拓展等重大人才工程,加快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创业创新团队。统筹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以及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安居、医疗、子女就学等保障力度,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更优更好的环境。
3.完善创业创新服务。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和政府工作创新,着力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浓厚氛围。加大政府对研发的支持力度,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加快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地),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三创”载体建设,提升各类创新平台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引进与产业化。围绕经济建设、城市运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探索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面向未来的“智慧湖州”建设。
(三)着力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机制,加大城乡建设投入力度,全面提升生态城市、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加快打造统筹城乡先行区。
1.优化市域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更加合理的城市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做大做优中心城市和三县县城、做好小城市、做强中心镇、做美中心村,努力形成科学布局、有机联系的城、镇、村协同发展新格局。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吴兴区建设“经济强区、科技新城、生态家园、幸福吴兴”,南浔区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水乡魅力之城”。加强和改进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大力支持德清县建设“秀美、富裕、和谐”的现代田园城市,长兴县建设“太湖望县、锦绣长兴”,安吉县建设“富裕美丽幸福安吉”。加快武康、雉城、递铺等县城建设,增强吸纳和带动能力。提升中心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织里、新市小城市建设,建成一批规划科学、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
2.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围绕建设长三角区域交通节点和枢纽城市,大力推进高速公路网、干线公路网、农村公路网、内河水运网、铁路干线网、管道运输网和综合交通枢纽“六网一枢纽”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按照建设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可持续水利的总体要求,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升水资源保障水平,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快电网建设与改造,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加快骨干传输网和新一代互联网建设,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
3.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实施“中心极化、东西联动、南北呼应、滨湖崛起”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一核七区”建设。深化城市有机更新,提升整体形象。集聚要素,完善基础,打造地标,彰显特色,进一步激发中心城市发展的内在活力,切实提升辐射带动能力。依托临港公路、滨湖大道等框架性道路建设,加快长兴城区、南浔城区与中心城区联动呼应发展。继续高标准、高品位开发建设太湖旅游度假区,全面展示滨湖发展新形象,加快南郊风景区建设,努力形成“北湖南山、交相呼应”的城市风貌格局。坚持建管结合,加大城市交通秩序、环境卫生整治力度,提高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精细化、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改善环境、提升品位。
4.全面建设美丽乡村。不断深化市校合作共建,深入实施新“1381”行动计划,加快把全市农村打造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富裕、户户文明、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加大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房改造建设力度,深入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广泛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带创建活动,着力彰显农村生态、文化魅力。深化省级新农村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大力推进吴兴区八里店南片省级综合改革试验和各专项改革试验,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农技推广等制度创新,不断激发美丽乡村建设活力。继续深化军民共建、村企合建、群团参建、部门联建,形成各方共建美丽乡村的强大合力。
(四)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继续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全市人民的幸福感,打造幸福民生和谐区。
1.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持富民优先,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增速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保障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建立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不断增加工资性收入。推动全民创业、自主创业,以创业促就业,以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积极鼓励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大力发展物业、资金、劳务等各类农村富民合作组织,创造各种条件让城乡居民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行困难群众、重点优抚对象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提高转移性收入在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中的比重。
2.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为目标,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快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覆盖,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快推进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衔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并轨,全面实施社会保障“一卡通”。完善“6+2”住房保障体系,改善中低收入群众居住条件。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积极发展红十字、慈善和社会福利事业,大力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做好妇女儿童工作,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3.切实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优先发展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和创新,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大力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水平,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推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跨越发展。以建设卫生强市为目标,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全民健康促进、公共卫生强化、基层卫生完善、卫生科技创强、医疗资源优化、中医中药提升等“六大工程”。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全面开展“幸福家庭”创建活动。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积极推进全民健身,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培育壮大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五)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全面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八大行动”,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1.建设共有精神文化家园。切实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开放、务实、创新、和谐”的当代湖州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制定实施公民道德养成计划,继续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建立健全社会诚信制度,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整体提升城乡文明程度。
2.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奥体中心、工人文化宫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实现县(区)都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体育馆,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和功能;完善农村文化“八有”保障工程,深化“送文化”、“种文化”、“创文化”和“文化走亲”活动,普遍实行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让全市人民广泛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支持发展新兴媒体,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播快速、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加强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提升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水平,唱响舆论宣传主旋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对全市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创作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地域特色的精品力作。努力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完善基层宣传文化工作网络。
3.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加快调整文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动漫、传媒影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文体用品制造等产业,着力培育节庆、会展、文化产品流通等产业。加快推进南太湖创意产业带、湖州多媒体产业园、南浔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德清钢琴音乐谷、安吉天使乐园等重点园区(基地)建设,着力提升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支持国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中小型文化企业加快发展。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培育发展文化用品市场、书画艺术品市场等交易平台,努力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4.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深入实施湖州历史文化研究工程,挖掘梳理湖笔书画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湖商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加强文化典籍保护、整理和出版工作,建设民国历史文化陈列馆、陆羽茶文化展示馆、赵延年艺术馆等展馆。深入实施文化保护工程,加强南浔古镇等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重点文保单位的保护建设,抓好历史文化传统街区保护修缮工作,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国际湖笔文化节、陆羽国际茶文化节等重大文化活动水平,创办湖州文化艺术节。扎实做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六)着力推进改革开放。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的改革,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全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1.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有序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审批流程再造,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廉洁政府和责任政府。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益。进一步创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切实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建立健全地方金融支持体系,提升金融支撑能力。加快推动企业上市,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继续深化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领域的改革,积极推进社会力量办学、办医、办文化等。
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内外并举”、“四外联动”,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大力实施浙商感召、湖商回归工程,切实加强与央企对接合作,重点引进一批龙头型和基地型项目。完善促进外贸发展的政策体系,优化出口产品和市场结构,增强外贸综合实力,加快推进外贸转型升级。积极引导支持企业扩大进口先进技术、关键设备,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优势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开展跨国经营。培育和引进一批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服务外包示范园区。
3.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发展。突出产业、项目、人才等重点,提升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工作水平。建立健全区域合作交流机制,加强与杭州都市经济圈、环太湖城市圈的合作交流。紧紧抓住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契机,坚持海陆联动、海河联运,加强资源合作、产业合作。主动参与中西部大开发,积极推动临沪、临苏、临皖区域跨省际多种形式的产业合作交流。认真做好援疆、援藏、援川等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
(七)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优市,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打造长三角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区。
1.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重污染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提高能源转化效率,促进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减排工程建设,加强重点行业污染防治,严控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监管减排和农业减排。
2.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深入实施清洁空气、清洁水源、清洁土壤三大行动,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扎实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建立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不断提高空气质量;加强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构建蓝藻防控生态屏障,改善水环境质量;积极开展土壤污染排查修复,消除土壤环境安全隐患,稳定土壤环境质量;加强重点行业污染防治,稳步推进铅蓄电池、印染、化工等行业整治提升,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矿山关停和整治力度,扎实开展生态修复。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面推进森林资源扩面提质,大力构建森林生态网络,加强对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补偿力度。广泛开展国家生态市(县)、环保模范城市等各类生态创建活动,提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水平。
3.倡导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加大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清理处置力度,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地需求。优化水资源配置,全面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水需求。大力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鼓励发展清洁能源、绿色能源,推进传统行业低碳化改造,发展新型低碳产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鼓励创建绿色企业、生态产业链和生态工业园区。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在全社会倡导节约、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八)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依法管理、综合施策,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不断提升“平安湖州”建设水平,促进社会持续和谐稳定。
1.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努力实现社会共建共治共享。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服务职能,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重视社会各方面协同配合,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服务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完善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2.破解社会管理难题。加强社会管理制度、体制、机制、能力建设,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劳动关系协调、社会矛盾调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机制,加强信访维稳工作,着力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完善社会防控体系,深化“警务广场”战略,严厉打击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严重刑事犯罪,健全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建立覆盖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体系,解决流动人口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的问题,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积极创新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建立健全社会关怀帮扶体系,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不断提高信息网络服务管理水平。
3.夯实社会管理根基。建立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基层政府行政管理和基层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管理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体系。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加强乡镇(街道)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管理功能。建立完善乡镇(街道)综治维稳机制,实现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突出问题联治、重点工作联动、基层平安联创、便民实事联办。建立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基层经费保障制度,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基层。
(九)着力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1.进一步健全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制。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坚决贯彻落实。改进和完善党委决策机制,健全决策公开和责任追究制度,使各项决策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充分发挥他们在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坚持党管武装根本原则和制度,积极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双拥”工作。
2.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健全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和工作制度,提高议事决策和依法监督的工作水平。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水平。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切实维护职工权益。积极推进基层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丰富基层民主形式,拓宽基层民主渠道。
3.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政治协商和合作共事,积极搭建各类平台,开通更多渠道,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侨务政策,做好对台工作,为加快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赢得更为广泛的力量支持。
4.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强化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强化行政问责,统筹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维护司法公正,保证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扎实推进“六五”普法工作,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四、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按照打造服务党建、惠民党建、科学党建、活力党建和责任党建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四区一市”提供坚强保证。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切实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宣传,深刻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始终不渝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努力把理论武装的成果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实际本领和具体行动。
(二)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始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真正把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努力建设一支政治清醒坚定、善于创新破难、乐于敬业奉献、保持清正廉洁的高素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加强换届后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扎实开展领导干部创先争优示范行动,引导各级干部团结创新、干事创业。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快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深入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加强后备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锻炼,健全来自基层一线干部培养选拔链,着力提高各级干部岗位履职、依法办事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重视和加强女干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干部的培养选拔,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各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认真贯彻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四项监督制度,推行“三责联审”等机制,加强干部日常监督管理。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实现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经常化和制度化,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加快形成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为目标,以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总抓手,全面推进固本强基工程,不断提高基层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积极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加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全面加强农村、社区、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建设,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大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积极探索网络党建工作。加强基层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完善党员干部成长和激励机制,切实增强基层党员干部带民致富、为民解忧的本领。切实加强大学生村官培养、教育和管理。巩固扩大创先争优活动成果,深化“双服务”、“双带双创”等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创先进、争优秀、作表率,努力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四)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按照保持“队伍纯洁”的要求,扎实做好党员发展推优工作,主动将社会群体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加强党员的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不断增强党员意识、责任意识和荣誉感、自豪感,真正树立党员的先锋模范形象。发挥各级党校、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等作用,深化党员人才工程,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创新流动党员服务管理方式,探索建立与居住证等信息共享的管理机制。落实“三真”要求,完善党员关心关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创业创新的积极性。
(五)加强党的制度和机制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各方面,着力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完善全委会、常委会议事规则,落实常委会向全委会、全委会向党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制度,提高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水平。完善党代表任期制,落实市党代会代表任期制十项制度,进一步发挥党代表作用。深化基层党务公开,全面推行“阳光党务”,健全民主恳谈会、民主听证会、民情沟通日等制度,推广村级重大村务、党务、财务“三重两轮票决制”等做法,不断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持续深入开展作风建设活动,以优良党风带政风促民风。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蹲点调研、直接联系服务基层企业和群众的长效机制,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持群众路线,主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困难大、意见多、矛盾集中的地方去了解实情、听取意见、开展工作,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不断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水平。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加大省、市禁令和庸、懒行为的明查暗访力度,深化“群众评议机关”等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求实、作风上务实、工作上踏实,真正把心思放在谋发展上,把本事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下在抓落实上。大力弘扬艰苦奋斗之风,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记“两个务必”,厉行勤俭节约,积极推进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公务消费等制度改革。
(七)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深刻认识新形势下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要求贯彻到反腐倡廉的各项工作中,坚持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和严格队伍管理相结合、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和加强党性修养与党性锻炼相结合、坚决惩治腐败和有效预防腐败相结合、发挥监督作用和严肃党的纪律相结合,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切实维护党的纯洁性。坚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快构建具有湖州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以贯彻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为重点,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认真执行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提高党员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加大中央和省、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深入开展纠风治乱工作,努力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针对腐败多发易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和制度创新,不断完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严肃查办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坚决查处大案要案,严厉惩处腐败分子,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稳定和谐的良好环境。
同志们,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四区一市”,向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全市人民的热切期盼。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开拓进取,奋力拼搏,为把湖州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