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揣着问题抽空学 捧回答案田间干

文章来自: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09-04-15

揣着问题抽空学捧回答案田间干
——湖州电大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纪事
李 华

 “对不起,我来晚了,刚装好一车苗木,准备运往湖织大道,那里的绿化工程等着用。”4月9日,记者来到埭溪成校采访时,湖州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园林技术班首批学员之一的徐旭峰,满头大汗地从自己的苗圃赶来。

  徐旭峰2002年开始自主创业,他创立的埭溪绿源苗木有限公司主要经营育苗、苗木销售,并承接各项绿化工程的设计施工等,如今苗圃已发展到近100亩。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为了带领周边群众发展致富,他于去年9月走进湖州电大在埭溪成校建立的农民大学生培养基地,与其他30名农民共读了首期园林技术班。

  与徐旭峰一样胸怀大志的农民,全市不在少数。2007年9月,在各级政府和中央电大、省电大的支持领导下,我市正式启动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湖州电大向下延伸办学,依托吴兴区的埭溪、八里店、道场和南浔区的南浔、菱湖、双林六个重点乡镇的成校,建立了六个农民大学生培养基地。至今年,湖州电大在各县区已推出畜牧兽医、园林技术、农村行政管理等7个专业,招收农民大学生664人。

  为了解决农民上大学的学费问题,省、市、县(区)各级政府给予了最大力度的支持。畜牧、园林技术专业农民大学生的全部学费由省财政“埋单”;农村行政管理专业65名农民大学生得到市、区财政各30%的资助,该专业其他学员则由乡镇政府和村委各资助30%学费,本人只需承担总费用的40%。菱湖农技中心的农民大学生罗建良激动地说:“我没想到能进大学学技能,更没想到学费还能由政府出。”

  与一般大学生相比,农民大学生具有三个“不一样”:年龄不一样,小的20多岁,大的50多岁;上课时间不一样,周末、农闲时是他们的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不一样,有的课程在学校集中上课,有的课程则把课堂开在田间地头。他们的专业更带着明显的农村特色,既有畜牧兽医、园林技术、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等培训涉农技术能手的专业,也有乡镇企业管理等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的专业,更有农村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等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素质的专业。

  “农民大学生有其特殊性,我们不能像对普通大学生一样来教学。他们对系统理论不感兴趣,却对自己急需的种植、养殖等实用知识非常渴求;他们不喜欢在学校长期上课,却对现场示范、田间讲解兴趣盎然。所以,教学内容和方式都要创新,要使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长。”湖州电大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据介绍,湖州电大针对农民大学生主要采用远程开放、基于网络、导学结合、自主学习、注重实践的培养模式,聘请的辅导教师都是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专家,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随着专业课程的逐步开设,学校还进一步采取专家讲座、学员走出去和案例讨论等教学方式,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从事专业工作的基本技能。

  虽然徐旭峰才学了一个多学期,但通过学习掌握的知识已为他带来了不少经济效益。以前遇到顾客要求园林设计,他总要请别人设计图纸,自从学了园林设计后,他承揽到小工程就自己设计施工,大大节约了成本。“原来很少有机会请到专家,现在每周给我们上课的都是学校教授或农林专家。”徐旭峰说,有了专业的指导,底气足了,胆气壮了,生产经营中的难题可以在周末的课上直接问,学到的东西也可以直接应用,“这个大学上得太值了。”

  从湖州电大受益的农民大学生又岂止一二。这不,埭溪镇太平桥村村支书方根法也是其中之一。读农村行政管理的他,应用学到的法律知识及时有效地解决了不少矛盾纠纷,还依照法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

  徐旭峰正琢磨着学好课程,自己开发培育苗木;方根法正考虑着如何制订村里的长远发展规划……对于未来的日子,这些农民大学生们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