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4日)
湖州职技院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
本报讯(新华社记者 朱立毅)摆渡人创意设计公司、浔梦旅行社、易购网站、模特经济公司……在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园的经营户与其它校园商家不同,它们的管理者、经营者和服务人员都是在校学生,一个模拟现实社会环境的实训基地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提供了机会。
“高等职业教育更应关注培养学生主动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而创业教育正是其关键,因此学校鼓励学生在校园内开展创业活动,学校介入管理,创造一个准社会化的环境,形成一个在课堂之外、校园之内的创业教育体系。”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杨柳说。
该校工业自动化专业大二学生郭永健当初凭着一份创业计划和1万元启动资余白手起家,如今已成为拥有19万元注册资金的馨梦园学生公司总经理。在经历了学校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过程,亲眼看到同学的成功和失败后,他深刻体会到,在学校创业受到的教育和锻炼,对今后顺利走上社会将有着积极意义。
早在2002年,该校下属经贸分院举行了首届创业设计大赛,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第一家学生创业公司——学生营销公司。很多专业基础扎实、技术能力突出的学生投身其中,但传统教育下学生的缺点很快在创业过程中暴露无遗——缺乏创新意识、缺乏社会实践。
于是,学校开始探索建立一个有围墙的“小社会”,让各个专业的学生自发地集合在一起,分工协作,在准社会化的实训环境中磨练职业技能,熟悉市场运作规程。
2004年6月,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业设计大赛。经过比赛,学校选出了一批符合条件的可行性方案,并由经验丰富的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完善和修改,最后确定了首批准许在校园内经营的20余家学生创业公司,发放了“校园经营许可证”,并提供场地。此举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如今,已有800多名在校学生在自己创办的36家公司中从事创业实践,体会着创业和成长的艰辛。
校内创业公司实行准社会化运作,资金、项目与业务联系、采购、售后服务等全部由创办公司的学生自行解决。为规范管理、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力图实现与社会的无缝接轨,学校要求每家公司都有公司名称、法定代表人、公司章程、管理机构和模拟的营业执照等。
创业公司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和接转制度。由创业学生提交创业计划书和创业申请书,而后由职能部门进行可行性论证,并考察学生个人的学习情况和能力表现,最后进行批复。如果创业公司因为法定代表人毕业或其他原因要转手,必须遵循严格的接转程序,在职能部门的监督和见证下签订转接协议。
没有足够的启动资金,是学生创业最大的障碍。学校为这些学生创业公司提供了场地和办公设施,象征性地收取低廉的场地租用费和水电费。在筹备资金方面,吸引“外资”是使用最多的方案,大部分学生创业公司都与校外相关的实体公司联系,建立合作关系,引入启动资金和业务。还有的学生创业公司采取“股份制”,聚集校园内的闲散资金,实行投资、收益和风险挂钩的原则运作。
由于创业园的思路源于实训教学,大部分学生公司都带有鲜明的学科专业特点,如“浔梦旅行社”、“电脑医院”、“易购网”的创业者就来自旅游、电脑、营销等专业的学生。
陆群卫是湖州职业技术学院01届的毕业生,作为学校首批参与创业园的佼佼者,他现在已是当地一家电脑公司的老总。陆群卫说,在学校参与学生创业公司的经历使他毕业后大大减少了与社会的磨合期,所以毕业后他直接开办了公司,一切都驾轻就熟。经过短短两年的发展,他的公司已拥有资产近百万元,员工十多名,在湖州电脑市场上小有名气。
有市场就有竞争,在大学生创业园中也不例外。从大学生创业园成立至今一年多的时间里,已有两家公司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学校也有意同时扶持同样经营手机业务的移动、联通两家学生公司,营造竞争环境。此外,创业就业服务中心每年都要从经营效益、规范管理、本人成绩等方面对学生公司的经理进行考核,不合格就必须下岗。
记者了解到,通过校园创业和实践活动,学生与企业岗位的适应期被大大缩短,培养了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据统计,该校有80%以上的学生想了解有关创业的知识,56%的学生有了创业的意向。同时,这一创业活动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几年来,该校的一次就业率都在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