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通讯员 沈 楚)近日,《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对在14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进行了统计,湖州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在全国高等教育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居全国高职院校首位。
作为一所高职院校,近年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一直把“科研强校”作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学院的领导有一个共识:“没有科研水平的高校其发展后劲是乏力的,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而教育科研无疑是高素质教师的动力之源”。身为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的该院院长胡世明说:“作为21世纪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教学能力,还应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尤其是职业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只有参与科研项目才能紧跟经济与社会发展,了解市场需求,为高质量地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提供保障”。
营造浓厚的科研气氛,创造科研的有利条件,制定可操作的监督管理和激励机制,是湖州职院大兴科研之风的重要举措。学院制定了《科研工作管理办法》、《科研重点攻关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并设立科研奖励专项资金,对教师从事科研项目给予资助与奖励;同时对教师参与科研工作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把科研能力列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其列为教师岗位聘任的主要依据。为了帮助教师提高科研水平与能力,学院除了组织专门培训外,还积极支持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提高,几年下来,学院已派出30多位教师到清华大学、华东师大、江南大学等著名高校进修。在这样一种机制激励下,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如今在湖州职院已成为教师们的一种自觉行动。2004年,学校荣获省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在科研建设中十分强调从实际出发,他们做到了三个“着眼于”,即学校的科研工作着眼于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研究,着眼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着眼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问题的研究与应用。
——瞄准高职教育发展趋势搞科研。围绕“建什么样的高职院校”和“怎样建设高职院校”这两大课题,学院领导认为,应首先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一方面学院邀请教育部以及著名高校学者教授等来校作高职教育专题报告,以此开阔理论视野。另一方面,加强对高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近两年,该校教师先后出版了《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学习研究》、《能力本位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等专著4部,开展了《‘崇德尚能’高职德育模式新探索》等项目研究,由该校
——瞄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搞科研。湖州职院提出了“科研教学化,教学科研化”的目标,把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都纳入到教育科研的轨道,使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在该校教育教学工作“课题化”已经成为大家的普遍共识,全校已有 60%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尝试着通过课题研究来开展岗位工作。由学院分院院长和教学骨干参加的教育部教育发展中心的7项研究课题,综合了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方面,使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得到了提升。自2001年以来,学校已立项完成校级课题 101个,其中《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顺应民营企业需求的文秘专业教学研究》、《以“平台+模块”和“仿真+全真” 为特色的经贸类专业教学改革》等课题既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新突破,又在实际工作应用中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以学会做人为目标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改革》与《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构建高职工业自动化专业新型的教学体系》列为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国际贸易实务》等5门课程被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
——瞄准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搞科研。学院积极发动教师,立足教育教学,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攻课题,破难点,下企业,瞄准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搞科研。如与企业合作开展的辊底式煤气退火炉技术改造、钟罩式光亮退火炉监控系统控制方案、冷库制冷系统仿真系统开发等一批产学研成果,已开始应用于生产领域,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湖州市科技局的支持下,与浙江久立集团合作承担“AOD炉气体自动控制的开发研究”,并投资150万元建立了湖州市第一个政府资助下的过程控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与同类实验室相比在省内领先,部分技术已达到国内先进;学校还受湖州市市场开发中心的委托,开展《南浔建材市场及相关产业群发展对策研究》,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评价,主要建议已被当地政府采纳,并于2005年1月顺利通过省级鉴定;独立主持完成了湖州市最大商场(浙北大厦)的拓展方案并付诸实施。